【讲座】澄心青听:人文和信仰的复兴--汤显祖《牡丹亭》与莎士比亚《哈姆雷特》比较研究

发布者:beat365官方网站发布时间:2019-03-27浏览次数:949

来源 澄园书院

 

3月27日,在这个樱花灿烂的日子里,澄园书院团委有幸请来了我校beat365官方网站施常州老师,在竞秀北楼401为同学们开展了题为“与信仰对话之人文和信仰的复兴”的讲座。  

施常州老师选取了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角度——从鬼魂的形象阐释信仰内涵。一直以来,鬼魂信仰文化就在古代社会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
老师通过对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与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的比较研究,解读了两部文学作品都塑造鬼魂形象的原因。 

其一,鬼魂形象的出现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;其二,强化了作品的主题,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。 

讲座伊始,老师放映了电影《哈姆雷特》的片段。突然亡故的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在半夜出现,他翕动嘴巴,想摆脱被困地狱的痛苦。 

最终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,逼迫着哈姆雷特接受父亲的死亡,母亲的改嫁,朋友们的不信任等一系列不幸的事情,而这些都是阴谋家一手造成。 

过去美好的生活对哈姆雷特来说已是镜花水月,而他的犹豫不决也同样加速了悲剧结尾的来临,直至最后哈姆雷特的信仰与价值体系的崩溃。

施常州老师提到,如果失去了“鬼魂显灵”的情节而侧重于“替父报仇”,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与复杂将会大大减弱。 

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,他渴望着建立新的价值体系,鬼魂的出现使得哈姆雷特在绝境的边缘挣扎,寻找希望。

在某种意义下,鬼魂解救了他,使其重塑自我。  

接下来,老师讲述了《牡丹亭》的故事梗概。 

美丽辞藻的堆砌,语言华丽的冲击,既是昆曲的一大特色,同时蕴含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。鬼魂形象的出现,大大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的渴求,对冲破礼教束缚的美好愿望。 

这与《哈姆雷特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——鬼魂形象照亮了作品中人物的灵魂,使其各自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世界。两者分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,但却相互映照,反应出当时人文和信仰的变革和复兴。

最后,老师以《牡丹亭》为背景播放了歌手王力宏的《在梅边》,还推荐了电影《喜马拉雅王子》,这部称为民族版的《哈姆雷特》。 

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,一定对中西方人文和信仰复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。